菜单
  • 三级修学
  • 共修园地
  • 法雨清凉
  • 闻思修
英
繁
关键词
最新
  请输入您注册的邮箱地址 注册 忘记密码?
分享推荐

【同喜班修学分享】

  • 2020-08-01 普闻慈忻:【一条道路,九种禅修】 修学分享

  • 2020-08-01 普闻慈忻:【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二 修学分享

  • 2020-08-01 常恒:【发心求正觉,忘己济群生】 修学分享

  • 2020-08-01 常恒:【皈依修学手册】之二 修学分享

  • 2020-08-01 常恒:【皈依修学手册】之一 修学分享

  • 2020-08-01 常恒:【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五 修学分享

  • 2020-08-01 常恒:【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三 修学分享

  • 2020-08-01 龙行娑婆:【八步骤三种禅修】上 修学分享

  • 2020-07-31 善行慈念:【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四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惟盈:【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一 修学分享

  • 2020-07-31 彭自在:【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四 修学分享

  • 2020-07-30 源雅:【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三 修学分享

  • 2020-07-30 甄晏:【佛法修学次第的思考】 修学分享

  • 2020-07-30 甄晏:【生命的回归】 修学分享

  • 2020-07-30 甄晏:【一条道路,九种禅修】 修学分享

  • 2020-07-29 源雅:【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三 修学分享

  • 2020-07-29 照杰:【我的修学经历】 修学分享

  • 2020-07-29 曾庆成:【总复习课】 修学分享

  • 2020-07-28 慈畅杨:【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 修学分享

  • 2020-07-27 龙行娑婆:【佛教的环保思想】 修学分享

  • 2020-07-27 心爱:【我的修学经历】 修学分享

  • 2020-07-25 善行慈念:【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三 修学分享

  • 2020-07-25 祖余:【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三 修学分享

  • 2020-07-24 彭自在:【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三 修学分享

  • 2020-07-24 净煜:【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修学分享

  • 2020-07-23 法学师兄:【佛教的世界观】 修学分享

  • 2020-07-23 智暉妙明:【如何修学】 修学分享

  • 2020-07-23 善愿普净:【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四 修学分享

  • 2020-07-23 善愿普净:【走近佛陀,认识佛法】之三 修学分享

  • 2020-07-22 惟谨:【导师在鹿野苑的开示】 修学分享

【同修班修学分享】

  • 2020-07-31 苏醒:【略论】23课·何为暇满人身 修学分享

  • 2020-07-31 道生:【略论】10课·所依善知识之相·下 修学分享

  • 2020-07-31 道生:【略论】第9课·所依善知识之相·上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清净心慈:【略论第】35课·皈依之因等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果桂:【略论】48课·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慧云重生:【略论】10课·所依善知识之相·下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慧云重生:【略论】第9课·所依善知识之相·上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慧云重生:【略论】第6课·于法及说法者生起承事等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慧云重生:【略论】第4课·本论之殊胜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慧云重生:【略论】第2课·归敬颂等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慧云重生:【略论】第1课·学习《道次第》的意义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慧云重生:【略论】学前引导之二 修学分享

  • 2020-07-31 慧云重生:【如何修学·同修班】 修学分享

  • 2020-07-30 甘露智照:【略论】63课·正修此心等 修学分享

  • 2020-07-30 清净心慈:【略论第】35课·皈依之因等 修学分享

  • 2020-07-30 净婴小蒙:【略论】58课·修何道而为灭除 修学分享

  • 2020-07-30 善含:【入菩萨行论】23课 修学分享

  • 2020-07-30 周子清:【略论】复习课之五 修学分享

  • 2020-07-30 釋德安:【略论】58课·修何道而为灭除 修学分享

  • 2020-07-30 智向:【略论】32课·修念死之法 修学分享

  • 2020-07-29 法虎:【百法明门论】06课 修学分享

  • 2020-07-28 道昀:【略论】学前引导之二 修学分享

  • 2020-07-28 道昀:【略论】第2课·归敬颂等 修学分享

  • 2020-07-27 果林:【略论】第5课·说听轨则 修学分享

  • 2020-07-27 道卓:【百法明门论】19课 修学分享

  • 2020-07-27 净源:【入菩萨行论】53课 修学分享

  • 2020-07-27 菩提净昔:【略论】31课·发何种念死心 修学分享

  • 2020-07-26 道倘:【略论】72课·菩萨行的安立 修学分享

  • 2020-07-26 觉悦:【入菩萨行论】第7课 修学分享

  • 2020-07-25 釋德安:【略论】57课·依何身灭除生死 修学分享

【同喜班最新评论】

  • 2021-03-14 纪佩言:师兄说出了我的想法,感恩师兄的分享

  • 2020-12-25 慧碧:随喜师兄!每一课都在法布施,点赞哦!

  • 2020-11-22 观山:观察修如理如法,细致到位;安住修准确;态度真诚,真挚、感人。赞!!!

  • 2020-11-07 善纲:随喜赞叹!

  • 2020-09-15 照冈: 本课主要是了解佛陀出家的过程;我觉得这课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它非常的重要,而且也是很必要的。记得我在家里上三级修学课程,或者在做笔记的时候,女儿经常会跑到我旁边来问,”爸爸你是上什么课啊”“我在上佛教的课”,女儿就问:“佛教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佛教?佛教的课程是什么样的课程呢?” 记得当时我就给她讲了这个王子的故事,毕竟小孩子最习惯和热衷于听关于公主和王子的故事嘛。只不过其他关于公主王子的故事结尾都是“王子和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这是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我跟她讲,“从前有个王子,他一开始就已经过着很好的生活,但是有一天他出门旅游,经过东门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年纪很大的老爷爷。老爷爷老了,自己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而且他的儿子不管他,他很痛苦;王子就想人为什么要老呢?要是一直是青春年少该多好!接着这位王子又去了南门,看到了一个正在生病的人,他躺在地上十分的痛苦,王子就想人为什么会生病呢?要是一直健康该多好。最后他去了西门,在那里看到很多人在哭,就上去询问,原来有一个人死了,他的亲戚正在举行葬礼。王子就想人怎么会死呢?要是能不死就好了。于是,这位王子旅游回来就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有没有方法解脱?他经过很长时间的研究,终于发现了一个好的方法并且把它告诉了很多小朋友;这个就是佛教“。 我女儿听了半天,说到“嗯!看来佛教还是有一点道理,还是蛮好的。”当然,我相信她还是不理解,因为毕竟没有真正经历过,我也不强求;但对一般普通大众来说我们在生活当中肯定都会碰到生、老、病、死,我相信很多三级修学的同修也都是经历生、老、病、死这样的触动以后,才会有这样的发心和因缘来参加三级修学; 我觉得学完本课以后,有以下四点体会: 第一点 ,不了解佛陀就不了解佛教。就像别人问我佛教是什么,那我连佛陀和他的经历都不知道的话,那我怎么知道佛教是怎么来的呢?就像我跟我女儿讲这个故事一样,了解佛陀的故事,才了解佛教来源,才会知道佛教的特点,佛陀不是一个神,不是突然从天上蹦出来;他曾经和我们一样是平常人,也遇到我们一样的这样的困惑,然后他就创造了佛教; 第二点,不了解佛陀就不了解佛法。什么是佛法,它就是故事当中王子碰到生、老、病、死困惑后,他不断思考、不断求索修行,总结出来的一套切实可行的能够帮助我们解除困惑得到解脱的这样一套方法,一条道路;并且佛陀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得道成佛的潜质,都可以通过这样一条道路去修炼。只有理解佛陀的的经历,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佛法,更快的修习和掌握佛法。 第三点 ,了解佛陀出家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和保持正确的发心。导师也讲到了五大要素,发心是很重要的;我以前也一直在想什么是发心,怎么去理解它?但是以前可能不是理解的很精确;学过本课以后,我觉得我有了更好的理解,关于发心,其实也很简单,佛陀他当年为什么要出家创立佛教;为什么要宣讲佛法,他的发心是什么?本课告诉我,佛陀的发心就是要解脱生、老、病、死的困惑和轮回。我们平时学佛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发心,比如我要发心去帮助别人或者去维护正义啊,或者去发心做义工啊,这都很好,但是当我们了解佛陀的经历,才能真正去理解佛陀的发心,那就是去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我们学佛也要有这样的发心,否则,可能就偏离了佛陀为我们指导的正确的方向,那么其他的发心可能也很难以达到和实现; 第四点 关于皈依,我们了解了佛陀的经历,并且有一个正确的发心以后,就必然对佛陀生起这样一个皈依的信心。如果我们都不知道佛陀是怎么来的或者是不知道佛陀这样一个经历,我们的信心就可能不会建立那么牢固;比如说像基督教或者其他教派当中,它就是让你相信,一定要相信,但是呢你可能不知道这样的一个神是怎么来的;佛教是不一样的,佛教就是说你可以了解佛陀,他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甚至他是一位王子,那我们了解到他的这样一个出家的过程后,我们生出来的信心是跟其他宗教不一样的,因为我们不是一种盲目,迷茫地去信,其他的教派的神,你信了之后,你可能觉得这个东西在不在很难说啊!但佛教不一样,我们了解佛陀他的经历的时候,我们知道他确实是一个人,他也经历了我们一样的困惑,并且慈悲的为我们指引了道路,提供了方法。了解了这些,我们的皈依就建立在一个可靠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之上,我们就会增强对学佛的信心; 这是我学过本课后学到的四点体会,分享给师兄们,感恩导师,感恩各位师兄! 二组:照冈 2020年8月24日

【同修班最新评论】

  • 2021-03-31 道贡:非常随喜和感恩学长的分享,满满的力量和感动,今生已得暇满人身,生在南瞻部洲,遇到了棒棒的师父,还不断给予我们信心的三级修学,前途一片光明,要珍惜暇满人身,好好利用他,为觉醒之路而奋斗努力,带领更多的人一起走向光明。 非常感恩学长。

  • 2021-03-21 依诺:感恩师兄。

  • 2021-03-21 依诺:感恩师兄。

  • 2021-03-21 依诺:感恩师兄。

  • 2021-03-21 依诺:感恩师兄。

【点击最多的课程排行】

第8课 【八步骤三种禅修】上 622957 次

第5课 【人生五大问题】 600495 次

第10课 【佛教的世界观】 540059 次

第2课 【如何修学】 486646 次

第16课 【生命的回归】 465284 次

【分享最多的课程排行】

【略论】第5课·说听轨则 483 次

第5课 【人生五大问题】 418 次

第12课 【佛教的环保思想】 389 次

第11课 【佛教的财富观】 383 次

第3课 【当代宗教信仰问题的思考】 380 次

© 2014-2020 苏州西园戒幢律寺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4971号-2

地址: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总部)

电话:0512-65334981  15370058376  

信箱:ptsy@sanjixiuxue.com(咨询)

ptsy1111@qq.com(认证、投稿、纠错)

咨询QQ:2075269722 咨询: 2075269722

  • 【济群法师】